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,一項技術能夠創造奇跡。8月3日,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、廳長吳祖云率隊赴華中農業大學,為我省種業“卡脖子”問題尋計問策,并就洪山實驗室如何圍繞產業鏈、布局創新鏈進行座談。
作為今年新組建的湖北實驗室,洪山實驗室以提供對人類和地球都健康的食品為總體目標,針對農業和食品產業鏈的重大需求,以生物種業科技創新為核心,開展農業生物遺傳改良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 ,培育綠色營養優質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品種,研發綠色生產技術,發掘和提升食品的營養價值,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,保障糧食安全。組建后,洪山實驗室不斷牽引、匯聚我省生物種業相關創新要素資源,目前已聚合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、5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、9位院士等“硬核”力量,推動建設“武漢•中國種都”。
在華農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,一批稻米樣品陳列展出,這些均是華農水稻團隊收集和培育的優良品種。
座談會上,張啟發院士侃侃而談,說起新時期的“稻之道”:“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,人們對飲食的要求不僅限于‘吃得飽’,還要‘吃得好’‘吃得健康’。我國稻米產業正經歷由數量驅動向品質驅動的變革,現代生物種業已從過去單純的遺傳育種,發展到覆蓋農學、食品科學、營養健康等眾多學科。”多年來,張啟發團隊深耕安全、美味、營養、健康的稻米,提出“綠色超級稻”戰略構想,被第26屆聯合國氣候峰會文件引為案例;推廣“雙水雙綠”種養理念,推動綠色水稻和綠色水產協同發展;研發新品種黑米,促進人類營養健康革命。
吳祖云表示,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洪山實驗室的重要基地、重要組成部分,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“打好種業翻身仗”的生力軍,是加快湖北建設農業產業強省、科技強省的主力軍,使命光榮,任務艱巨。當前,種業正醞釀巨大變局,我們要在變革中促融合,圍繞產業鏈,布局創新鏈,深度融合產學研合,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,增強“錢變紙”“紙變錢”能力。下一步,省農業農村廳將當好“有呼必應、無事不擾”的“店小二”,積極支持洪山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,為做大做強種業產業鏈和加快建設農業產業強省、科技強省夯基壘臺。